nextdoor

下個富翁就是你

下個富翁就是你──

雖然這本書在台灣賣得不怎麼樣,不過,可以看看美國富翁致富的秘密。

二十年前,我們開始研究致富祕訣。就如讀者所想像,最初調查的對象是全國各高級社區的住戶。不久卻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很多住豪宅、開大車的人其實沒什麼錢。然後發現一件更奇怪的事:很多有錢人都不住高級社區。

這個小小的觀察徹底改變我們的想法。學者出身的作者之一湯瑪斯‧史丹利因此寫了三本以美國富人為對象的行銷書籍,多家以富人為主客戶的企業聘請他擔任顧問,美國十大金融服務公司有七家聘請他做研究,我們兩人合作舉辦的座談會更多達數百場。

這些研究何以能引起如此廣泛的興趣?因為我們發掘出富人的真正面貌,更重要的是研究出一般人致富的祕訣。

這些發現之所以珍貴,在於證明多數人對富人的印象其實是錯的。收入與財富不能畫上等號,高收入的人如果把錢都花掉,當然不可能富有,只是過得比別人豪奢罷了。所謂財富是累積多少,而不是花掉多少。

究竟如何才能致富?關於這點,多數人的印象也是錯的。答案不是運氣、遺產、高學歷或高智商,而是要仰賴努力、毅力、規劃及最重要的自制力。

很多人常常問自己這個問題,這些人可能受過高等教育,努力工作且收入頗豐,但為什麼僅少數人能成為真正的富翁?

致富七大要素

究竟哪種人會成為百萬富翁?這種人通常從商,一直住在同一個地方,可能經營一家小工廠、連鎖店或服務業,結婚一次便可白頭到老,住在鄰居都比他窮很多的地方,有強迫性儲蓄與投資習慣,靠自己的力量累積財富。美國八○%的百萬富翁是在一代之內致富的。

這些富翁通常過著有利於財富累積的生活方式,我們調查發現七種明顯特質:

自願降低消費水準。

善於將時間、精力、金錢做高效率分配,以利財產累積。

相信財務穩定比炫耀地位更重要。

未接受父母資助。

子女長大後能經濟獨立。

善於掌握市場契機。

選對職業。

本書分成七章各別深入探討,希望讀者能學會培養這些特質。

富有的定義

隨便問一個美國人何謂富有,他的回答可能和字典的定義差不多,亦即富有等於擁有很多物質。

我們的定義稍有不同。很多人表面看起來消費能力極強,但沒有什麼可保值或可生財的資產、股票、債券、私人企業、林地等。我們定義的有錢人不喜炫耀物質,但擁有可觀的保值性資產

另一個富有的定義是一般預期的財富水準,當然這與收入和年齡有絕對關係,收入愈高(假設尚未退休),我們預期他的財產淨值當然愈高。同樣地,工作愈久,累積的財富也應該愈多。

多年來我們研究過許多有錢人,設計出幾套財富計算公式,方式很簡單:

你的年齡×全家-年稅前收入(不包括遺產)÷10=你應有的財產淨值

安東尼今年四十一歲,年收入十四萬三千美元,投資所得一萬二千美元。所以(143,000┼12,000)×41÷10=635,500。六十一歲的露西收入二十三萬五千美元,應有的財產淨值是一百四十三萬三千五百美元。

讀者不妨計算看看自己應該有多少財產,如果你的財富水平名列前四分之一,可以歸為抱財族(Paw,意指累積財富的高手),如果是倒數四分之一則稱為憂財族(Uaw,意指積財能力不足)。

我們另外發明一個簡單的計算式,如果你達到預期財富的兩倍則列為抱財族。以前面提過的安東尼為例,要躋身富人之列他應累積的財富是635,500×2=1,272,000。如果他的財產在三十一萬七千七百五十美元以下(635,500÷2),則須打入憂財族。

抱財族與憂財族

抱財族的特點是善於累積財富,其財產淨值通常是同年齡、同收入層裡的佼佼者,更是憂財族的四倍以上。抱財族與憂財族的差異,是我們進行富人研究二十多年來的重要發現。

我們找到最足以彰顯兩者差異的實際案例。一位是五十歲的理查斯先生,他經營活動房屋買賣,去年家庭總收入九萬零兩百美元。依照公式計算,他的財產淨值應為四十五萬一千美元。但實際高達一百一十萬美元,這是名副其實的抱財族。

與他相對的五十一歲的福特先生,職業是律師,去年總收入九萬二千三百三十美元,稍高於理查斯先生,實際財產淨值二十二萬六千五百五十一美元,低於標準四十七萬零八百八十三美元。福特先生顯然可歸為憂財族。高學歷的他為何財產比不上活動房屋商?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思考兩點:

律師之流的中上階段生活方式需要多少財力來維持?

活動房屋商之流的中產階層甚至藍領生活又需多少錢來維持?

顯然身為律師的福特先生必須花掉收入的一大半來維持中上階層的生活方式,譬如要開進口車才符合身分地位。與理查斯相較,誰必須每天西裝筆挺?誰必須加入各種俱樂部以廣結人脈?誰需要準備昂貴的第凡內銀製餐具來宴客?

福特先生這樣的憂財族花費比一般抱財族多得多,過度重視超出能力的消費,又太過忽略累積財富的根本原則。

致富三寶:儉、省、摳

富翁通常自願降低生活水準。

我們第一次訪問身價千萬以上的富翁時發生不少趣事,原因是預期與實際情形頗有差距。

為了讓受訪者感覺賓至如歸,我們特地在曼哈頓東區租了豪華房間,還聘請兩位大廚師準備豐盛美食--包括四種鵝肝醬和三種魚子醬,另外準備一箱一九七○年份的高級波爾多葡萄酒,和一箱一九七三年份的名貴紅葡萄酒。

有了美食當後盾,我們熱切地等待這富豪到來。第一個到的是六十九歲的第一代富豪巴德先生,在紐約都會區有數棟價值不菲的商業大樓,同時擁有兩家公司。從外表很難看出他有一千萬美元的身價,他的衣著很不起眼,不過就是一套陳舊的西裝。

不過我們仍希望巴德先感覺到,我們完全了解美國富豪的美食品味。經過簡單的自我介紹後,我們殷勤地問道:「巴德先生,您要不要來一杯一九七○年份的波爾多葡萄酒?」

巴德先生露出困惑的表情說:「我只喝蘇格蘭威士忌和兩種啤酒--百威啤酒或別人請客的。」

我們很努力地隱藏滿心駭異。在接下來兩個小時的訪問,九名受訪者偶爾看一下餐桌上的美食,但沒有人碰鵝肝醬和葡萄酒。看得出來他們都餓了,但都只吃餅乾。大好美食當然不能就這樣浪費掉,結果是便宜了隔壁信託公司的職員,本書的作者也幫了點忙。我們這人吃得津津有味,個個儼然是美食主義者,只可惜都不是百萬富翁。

節儉為致富之本

現在我們學聰明了,不再用那麼突兀的方式訪問富翁。改為準備咖啡、飲料、啤酒、蘇格蘭威士忌(如果是晚上)、三明治,最後會付給每個人一百至二百五十美元。有時也會提供非金錢的誘因,很多受訪者會選擇一隻昂貴的大玩具熊,說是要帶回去給孫子玩。

很多人光從飲食、穿著、手錶、汽車判斷一個人,認為高階層的人消費品味必然不俗。其實懂得購買高級產品並不難,要有實質的經濟成就才困難,把時間金錢花在購買看起來很高級的東西,最可能的結果就是經濟成就不如人。

形容富人最貼切的三句話是什麼?

節儉、節儉、節儉。

韋氏字典對節儉的定義是:「儉約運用資源的行為。」反義詞當然就是浪費,浪費可定義為鋪張奢華、過度消費的生活方式。

節儉為致富之本,然而大眾傳播總喜歡渲染稱頌生活闊綽的人,譬如一些明星、運動員的花絮便常見諸報端,簡直教人躲都躲不過。不可否認,有些生活闊綽的人的確是百萬富翁,以年薪五百萬美元的運動員為例,擁有百萬財產並不算多。依據本書的定義,三十歲、年薪五百萬的人,財產應該超過一千五百萬。然而有多少運動明星有這個身價?我們相信應該只有極少數,因為多數都過著揮霍無度的生活-當然,只要他們維持同等收入也確實可以繼續揮霍下去。表面上這些人完全符合百萬富翁的定義(即財產淨值在一百萬美元以上),但從累積財富的能力來看卻無甚可觀。

然而奢華的生活正是大眾傳媒的賣點,我們的年輕人一再被灌輸兩種觀念:第一、有錢人都很愛花錢;第二、有錢不炫耀等於沒錢。你能想像媒體大肆報導有錢人的節儉美德嗎?結果必然是閱聽率節節下降,因為多數富人確實是辛勤工作、節儉持家,根本沒有絢麗的生活足供茶餘飯後閒聊。他們的財富也鮮少是經由中獎券、全壘打、有獎問答得來的,這類少之又少的機會偏偏是媒體的最愛。

上文轉自 山賊圖書館

http://0rz.tw/d12Y9

~~~~~~~~~~~~

http://holmes000.blogspot.com/2007/08/blog-post_1237.html